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报道
编者按
在四川,长江的支流如岷江、雅砻江、大渡河等,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生态系统,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。
在她的滋养下,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点点,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。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,四川有着8000多处非遗资源点,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。这些非遗是民族的记忆,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子孙万世的精神财富。
封面新闻“文化中国行·长江之歌”系列报道推出“非遗篇”,让我们一道追寻长江千年文脉的流淌,聆听薪火相传的非遗故事,领略多彩的文化之美。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
用仅有头发丝七分之一薄度的竹丝,编织出如绢绸般的扇子。这不是魔法,这是四川自贡的“小三绝”之一,龚扇。
龚扇,又名竹篾丝扇,起源于清代,由制扇名家龚爵伍所创。因在一场“赛宝会”中一举夺魁,龚扇被送入宫廷,得名“宫扇”。又因由龚氏家族所创,因而也称为“龚扇”。近日,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龚扇第四代传人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龚道勇的工作室,深入了解龚扇的制作过程和技艺的发展历史。
△龚道勇在处理竹子
每年的7月-12月,是龚扇采集原材料的时节。一年青的阴山慈竹或黄竹,韧性好,竹节长,节环较少。将竹子从山里砍回后,经历破竹、撕竹丝、挂丝的步骤,成为原材料的雏形。龚扇光亮如素绢的关键,都在于接下来的抛光步骤。抛光之后,经过穿、吊、镶、破等编织手法,不染色,不作任何化学处理,呈现竹丝的原色之美。再施以定型的步骤,一把龚扇才能完成。以最普通的材料,tp钱包编织出最好的效果,这就是龚道勇心中的龚扇。
△制作龚扇所用的原材料
除此之外,龚扇还有另外一个特点:敲击扇把有“鼓声”。因为龚扇的编织要求每一根竹丝都要绷直、排列紧密,这也造就了龚扇的第二个特点。
传承至第三代传承人龚长荣、龚玉文的手中,龚扇得以走向了世界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扇”。在传承的过程中,龚扇的制作技艺得以完善和精进。
△老照片中,龚道勇的女儿龚媱妤在学习龚扇的制作
在龚道勇父亲龚玉文手上,原本速度慢、受时节限制的备料过程,因“竹丝泡水”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,突破了时间限制,使得龚扇变为全年皆可生产。
龚道勇介绍,龚扇的分类有三种:中档、高档和精品。而评判、区别的标准则是一公分宽度中竹丝的数量。例如,高档的龚扇作品中,1公分宽度中有21-22根竹丝,大约耗时两月有余;精品龚扇则能够在同样的宽度中,达到28-29根左右的竹丝,耗时至少半年,而中档的龚扇作品,在相同的宽度中只有10根左右。这种发展到精品的技艺,则是由龚道勇完成。
2000年,为了参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,龚道勇打定主意要做一件别人都做不出来的精品龚扇。而龚扇技艺的改进,正是在这段时间里。他用了两三年的时间,编织出了《箜篌图》这一作品。2007年1月,这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。龚道勇每每说起这幅作品的时候,都颇为自豪。
△龚扇作品《箜篌图》
也正是因为竹丝薄度的改善,让龚扇在主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。“山水主题的龚扇,多一笔少一笔,其实不太能看出来。但是人的五官像不像,一眼就知道。”因而,人物主题的龚扇,才是龚道勇手里的“拿手好戏”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古老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,是无形的文化遗产,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“活”的文化形态。而秉持着“五代人一百多年只做一件事情”的龚扇传承人们,就在这一非遗技艺中倾注了历代的心血。那光亮如绢绸的扇面,因而更加闪耀。